视频画面里,11号机器人还在原地,只是看起来明显不对劲,因为俯视角度的它看起来似乎是“劈叉”了。
“这个姿势。。。难道登陆机器人又升级了?植入舞蹈模块了?它们是嫌哨位警戒太枯燥所以才。。。”
“怕是已经散架了!”
盯着定格的画面,孟时秋的声音有点低沉。
“散架?”
参谋长姜凯还想质疑,只是随着登陆艇降落,几名机器人来到受损机器人身边后,11号机器人更多的细节暴露在所有人面前。
比孟时秋说得还要惨烈,机器人不但被肢解了,它的腹部以下直接没有了,零件全都散在周围厚厚的尘土里。
而机器人身上较大的部件连同四周的尘土层明显有凹陷下去的痕迹,就好像被什么重物压到了一样。
救助机器人开始用扫描系统快速锁定散落在周围10米范围内的零件,它们在系统命令下尽可能完整的将这些零件收集到登陆艇。
看着几台机器人外接视频系统传回来的画面,孟时秋有点愤怒了。
“不要落下一颗零件,收集完成后马上赶到10号机器人那里,我感觉其他两台机器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。
散落的零件对应机器人进行分类储存,周围环境包括那些凹陷痕迹进行精准画面捕获,水平、俯视、侧视状态下都要留底。
我们要在机舱还原事发现场的三维立体构图,方便我们分析机器人是因为什么变成这样的。
注意:尤其要找到机器人的中央处理计算机部分、感应器数据处理数据模块。。。”
孟时秋针对有点惨烈的现场做出了针对性部署,很快位于第五星球北极地区“案发现场”的机器人都开始忙碌起来。
拍照、拾取、空中探测等等。
有了11号机器人这个模板,指挥中心的人对后面两台几乎相同遭遇的机器人已经有了心理准备。
只是麻烦的是,后面两台机器人几乎全都深深嵌入尘土层中,最深的一块零部件竟然深埋到地下30多米处,这让负责“打捞”的机器人花费了相当长时间来搜寻。
等全部工作接近结束的时候, 指挥现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。
总的搜寻、拾取工作还算顺利,并没有遇到肢解机器人的“凶手”。。。
“为什么11号机器人跟后面两台机器人的分解状态不一样,是周围环境不同吗?”
参谋长这句话是对着登陆小队队长肖远航说得。
后者想了想后肯定地点了点头,“这颗行星的地表充斥着大量细微尘土颗粒构成的浮土层,经年累月的沉淀下,很多地方已经夯实了。
但是因为风力侵袭或者其他原因,地表的应力状态并不不同。
而且我们进行地面勘察的时候发现这里并不是平坦的平原,浮土层下方有大片的岩石结构群,应该是山峰一类的地面构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