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就这么点基础的现代知识就让你们如此震撼。”
“李时珍所讲的还只是小学生都能听懂的;若让他再讲到【化学方程式】...”
“你们岂不是会认为李时珍掌握了【创造万物】的神仙手段?”
画面,室内。
看着室内外众人震撼与难以置信的模样,李时珍嘴角止不住勾勒。
他自己当初知道来自未来的知识时...
也是如此震撼!
他感觉自己之前所学的东西都非常的肤浅!
若只会用,不知其原理;这项知识迟早会流失在时间的洪流中!
只有真正掌握原理,才能流传万世!
片刻后,震惊的现场逐渐苏醒。
苏明忍不住喉结耸动,“先生,这太震撼了,有的植物爱吃磷,而有的植物爱吃氮...有的食物都爱吃氮磷钾。”
“这学问实在是太大了!”
“一旦我们大明的农民掌握了它,岂不是年产量翻多倍?”
“天哪,这不是我们大明的知识,绝对不是!”
激动之间,苏明震撼到直接说出了心里话。
只见李时珍微微一笑,丝毫没有为其解释,直接回应:“嗯,确实会翻倍,但是翻倍是有极限的。”
“先生,极限何意?”
“比如一亩水稻地,在我们大明南北方,它只能产出346斤左右;这还是照顾得好的土地。”
“若照顾得差一点,连300斤都不到。”
“而水稻,它喜欢氮磷钾复合肥。”
“当我们给稻田撒上适量的氮磷钾,那么最终它的产量会达到2成至5成。”
“换算一下,原本能产出平均300斤的水稻,经过【科学施肥】后,增产2成就是:360斤。增长5成就是:450斤。”
学生与先生们眼中顿时放光。
原本普通施肥的水稻,只能346斤左右。
在科学化施肥后,竟然能增产2成到5成。
再换算一番,那大明全国每年能增产出2~5成的水稻。
若是大明的所有农民都知晓什么作物喜欢什么肥,那么完全就能提高整体的2成与5成。
届时能养活的百姓多,流民将少;灾害也将随之减少。
但很快,苏岳意识到关键,眉头紧蹙地说:“不够,完全不够。”
吴院长问:“什么不够?”
苏岳说:“这是作物本身的极限,是植物本身的产量的极限;没有破除该极限。”
常斌问:“怎说?”
苏岳解释:“就像我们人类身高也有极限;我听闻大明有身高2米1的巨人...按照李小先生的计算单位;这是人类的身高极限;然后超过2米1,那就不太可能,这就是人类的极限。”
“既然人类有极限,那么植物也有极限。”
“而李小先生使用仙人之法将植物的极限提前发挥出来,但也仅仅是这个极限了;依旧无法养活全部百姓。”
赵才轻轻点头,“确实如此,远远不够。”
听着室外夫子们议论的声音,李时珍好奇地看向中年人,“这位大叔,您是?”
“我是本县的县令。”
“哦?原来是县令,恭候。”
“不必,你讲你的课。”
李时珍回应:“您认为的非常不错;这确实是植物的极限,想要突破植物的产量极限,那么就得从植物的本身下手。”
“如今的大明,没有人能办到,除了我。”
此话一出,学子与先生们嘴角抽搐,我们知道,您不用每次都强调。
看着这一幕,江哲也忍不住了,“哈哈哈,年轻气盛的李时珍;不过确实是实话,只有读完了生物的你才能创造奇迹。”
杨修好奇地问:“先生,那该怎么办呢?”
“找新作物。”
“新作物?”
“是的,据我所知,在海外,有着亩产大约2000斤左右的主食玉米。”
“还有1年1~3熟的,亩产在6000斤左右的蔬菜:土豆。”
“还有1年2熟的的,亩产在7000斤至10000斤的主食:红薯。”
“还有1年1熟,亩产13000至40000斤的蔬菜:西葫芦。”
“我所举的4个植物,是植物本身能所产出的极限。”
“所以!”
看着满脸骇然,震撼的学生们,李时珍笑着说:“既然大明境内的作物在施加合适的肥料后也有极限的话,若这个极限无法让百姓吃饱饭,那么目光就放远点,放到大海的另一边。”
“既然我们本土的植物有极限,可海外的作物那远比我们的极限要高!”
讲述到此,李时珍一脸严肃地开口:“回到之前的话题,什么以工代赈,什么从富人口袋里掏钱给百姓用,什么国家赈灾,这些统统都是下策!”
“最上策,是从作物本身下手。”
“一旦作物的生产量上去了,百姓还会饿肚子吗,会吗?”
杨修突然脑袋一抽,不着调地问了句:“您怎么就如此确定世界上真有这个恐怖的农作物的呢?”
只见李时珍丝毫无隐瞒地解释:“因为...【我看到了呀】!”
【沙盘提示:李时珍讲述了未出现在大明的多种农作物,激起了学生与夫子们向海外的探索欲,改变了些许历史进程+5%】
【奖励:5瓶活力药剂,服用后,可短暂恢复正常人的身体活力;无法治愈疾病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