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来有郑亲王在,夏军声势虽然浩大,但也不用担心。
几乎一瞬间,好像是天崩地裂一般,不知道多少门大炮一起开炮。
炮弹就好像雨点一般,砸在城墙之上。
这一段城墙,是曹宗瑜专门挑选的,就是当初被李自成掘开的城墙,即便是重新修补好了,但是因为夯土城墙的特性,新城墙也不如老城墙结实。
面对这样的轰击之下,根本维持不了多长时间。就将城墙打出一个缺口。
一时间夏军士气大阵,无数人大喊着冲了上来。
只见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能反射日光,他们都穿着板甲。
总体来说,夏朝制式板甲与西方人的板甲是不样的,首先虽然是全身甲,但其实更类似于胸甲,除却胸腹之间,有一大片整体甲片之外,其余更部分都是中国盔甲的手法。而这盔甲内部垫着一层棉甲里面还一层锁子甲。
防御力很强,甚至火铳都打不透。
当然了火铳虽然打不透,但是真正中了一下,也足以让身穿甲胄的人重伤,很可能是内伤,就好像用铁锏,铁鞭砸一下一般。
不过,这盔甲一般来说,都是礼仪性的。
下面倒是常有想要这样的盔甲要求,但是张轩觉得火器时代,就要老老实实的发展火器,不要搞什么甲士。
一直对此保持限制。
但是曹宗瑜在洛阳城下,上奏张轩要这种盔甲,张轩自然没有不准的。
甚至连铸钱的水锤都停下来了,再加上之前库存的,分散在各营之中,聚集一万多领。
曹宗瑜从全军之中,挑选出一万多敢战,愿死之辈。组成了这一战的先锋。
大多是杀过人的老卒。
当洛阳城墙打出缺口的时候,就有数千甲士冲了上去。
其余各部压着攻城器械,还有各类火器,压制城头。
“杀。”就在这缺口之上,清军将士与夏军甲士撞在一起了。
清军也是济尔哈朗专门挑选出来能身披三重重甲的白甲兵为首,带领是从下面征收的精锐士卒。
有超过一半都是辽东人。其中更有不少,就是崇祯皇帝为了压制后金,每年七百万两喂出的兵,说起来,简直是讽刺的意味。
这边长刀大枪,短兵相接。
双方打在对方身上,只能看见一道道火星迸溅而出,都知道对方的乌龟壳不会对付。
不过双方都有破甲的妙招,清军的连枷,大斧,铁锤,等这些钝期。虽然这板甲内部垫了一层缓冲。
但这一层缓冲,很多时候其实并不起什么作用。
而在这些后面,还有清军的弓手。
这些弓手,比起夏军的火器有些没落,如果与夏军火铳对射,恐怕站不了便宜,但是并不以为,不知道多少人从小就练出的箭术就没有用了。
恰恰可以用再这里,双方短兵相接,最前面的士卒,口中呼出来的热气,几乎要打到对面清军的脸上。
即便弓手在队列后面,其实也不用,甚至有不少弓手都在两侧的城墙之上。居高临下更是视线清晰。
每一箭射出来,几乎能正中夏军士卒的面门。
清军的重箭,又快又准又狠,很多箭头都超过了一两重,即便是放下面甲。但是单薄的,并在上面留有缝隙的面甲,根本挡不住这些重箭。
不过,夏军也有自己的手段。
手中也都能够破甲的重家伙,最少比清军的武器要好一点。
在冶炼水平之上,夏军要比清军强上不止一筹。不过夏军的杀手锏不是这个,而是手铳。
每一个甲士都有两三把手铳。
一把是军中分配的,另外的是自己买的。
前面的甲士挡住清军的对手,后面的甲士就掏出手铳,隔着几步放铳,根本不需要说明准头了。
即便是三重重甲在身,被近距离打中一铳,就好像是被一根原木重重的砸在胸腹之间了,内伤外伤这还是之后的事情。挨着一下,动作变现迟缓,更是难免了。